事业单位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事业单位 >

2020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格正教育

2021河南事业单位招聘政治知识: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区别

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04

主观性和主体性是常见的两个哲学名词,他们之间的含义比较接近,因此,常有学生将两个名词混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客观性”对应的名词一定是“主观性”因此他们内心拒绝接受“主体性”这个名词,对此记忆不清楚。事实上,这是两个相对的名词,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主观性:主观性不仅是与客观性相对立的范畴,而且是与主体性相对立的范畴。主观性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物,是指仅为意识所特有的、并依赖于意识自身状态的性质和特征。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它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状态,从而不可避免的会表现出认识过程中的偶然性、特殊性、随意性。主观性具有一定的想像成分,即意识可以从客观对象中游离出来,随人的意志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发挥。这一发挥可以与客观现实相符,也可以与客观现实不相符。这种“自由发挥”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愿意接受实际,却没能一以贯之,而是半途而废导致的;也可能是根本不愿意接受实际情况,自以为是,妄下结论。这种自由发挥如果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就会导致“主观主义”错误。

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主体性是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的产物,是人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所确立的对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主体性以主观性为基础的,它是对主观性的脱离实际的“自由发挥”克服之后的状态。主体性由来已久,无论是古希腊的本体论还是后现代思潮都对于“主体性”有自己的解释,各自有各自的倾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词,它包含有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倾向,具有主动性、自发性、超越性、自由性等特征。

因此主体性和主观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的等同。主观性的自由发挥,会导致错误的倾向,但就主体性的作用而言,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可以强化人自身的能力素质、地位与作用,有助于于增强人的实践性。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描述认识的特征时一般用“主体性”而不用“主观性”。正是因之描述认识的能动的特征。

事业单位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上一篇: 2021河南事业单位招聘经济知识:微观经济

下一篇: 2021河南事业单位招聘法律知识:婚姻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