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务员
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公务员 > 考试题库 > 申论题库 >

2020河南省公务员-格正教育

202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冲刺模拟题:以科学之钥 启发展之门

来源:格正教育作者:0 发布时间:2021-03-09

给定资料 1.2020年2月1日是 “新型肺炎”紧急项目组负责人小张连续高强度工作的第13天。每天跟进疫情、定选题、做内容、安排上线,通过各渠道传送给用户,整个团队似乎在经历一场赛跑,让疫情防护科普跑过病毒传播速度。

“尚无有力证据”“双黄连主要成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暂未推荐”,文章短短数百字,读上去甚至有些“生硬”,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几个关键点,没想到一时间成为“爆款”。

当问到“炮制”这篇爆款文章的方法论时,该内容负责人王总监坦言:我们其实并没有特别针对双黄连来做什么,文章背后是医典长期沉淀下来的一整套做医疗垂直领域科普的思路和体系支撑。如果大家去腾讯医典产品端内,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文章。它们或许有点像医学小论文,没有那么生动、有趣,甚至有些刻板,但是这是我们去伪存真之后,留下的最核心的想要告诉用户的内容。我们也十分欣慰,这次疫情期间,医典专业、体系化的组织,以及高效的分发,带来了很大的社会价值。

“拿双黄连这篇文章来说,看到后台很多用户留言后,编辑快速讨论定下选题,随后做了两件事:第一,查阅相关指南;第二,搜索医学文献,看是否有相关试验支持、支持证据是否充分,研究进展到哪个阶段。”“辟谣”双黄连一文的作者介绍,“再小的选题,我们都会像做研究课题一样,开展从文献检索,到提炼论点和论证,再到得出结论的工作。而最后出来的科普文章,则是以倒序的方式来做还原。”

王总监介绍,虽然这套做内容的方法,团队已经驾驭娴熟,但早期还是经历了很多摸索,才确立方向。“在产品形态上,我们做过很多考量,是做抢眼球的热文信息流,还是互动问答,还是纯粹的医学百科。相对而言,医学百科产品不可能热度很高,占据不了用户太多停留时长,但的的确确是用户最需要的。既然用户有需求,我们决定还是去做一款干净、纯粹的医学百科产品,并逐渐梳理了三个内容评价标准: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如果必须要做取舍,科学比流量重要。”

引入基础量内容后,医典团队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生产自己的高品质内容,这显然离不开医生的智力支持。但最初与医生谈合作并不顺利。

“最开始我们吃了很多‘闭门羹’,虽然我们做医学科普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魏则西事件’,很多专家对在互联网做科普非常排斥。我们希望合作的一线权威专家,因为已经承担了繁重的医、教、研、管任务,也是一口回绝说没时间。为了争取到这些专家,当时编辑团队几乎天天在医院和科室里泡着、蹲着,跟专家沟通,讲老百姓的渴望,讲我们的初心和坚持。第一批和我们合作的专家很多就是这样被团队认真想做内容、做有价值的事情这种态度所感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进来的。很多专家的合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因为看到了我们始终坚守诺言——做科学、干净、贴心的内容。”王总监说。

据了解,这次疫情暴发后,腾讯医典很快成立了超过百人的专家顾问团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又宁等悉数在列。

2.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每天打开手机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大概非微信莫属。微信公众号的类别五花八门,星座运势、养生保健、时尚潮流、时政新闻等均是非常受欢迎的内容。信息借助公众号进入朋友圈之后发酵速度之快,往往令人咋舌。

如果在公众号这块“阵地”上失声,对于媒体来说简直无法想象。于科学传播来说也是同样,公众号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不容放过。

纵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科学公众号,乍看之下内容大抵相同,无非包括科学前沿、社会热点等,细看却是各有千秋。有的侧重知识分享,有的着重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还有的以科普为主;以领域区分,则涵盖天文、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

某科技大学李教授表示,自己已订阅了包括“科学大院”“科普中国”“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美国国家地理”等多个科学公众号。

卡尔·萨根奖得主郑博士则将自己关注的科学公众号分为两类:首先是综合科学类,如“中科院之声”“科学大院”等,目的在于了解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进展;其次是行业类,包括“太空联盟”“中国国家天文”“北京天文馆”等,主要目的是了解本领域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

对于科学公众号在科普上的优势,郑博士分析说:“科学公众号的出现,拉低了公众接触科学的门槛,每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能够通过手机微信,最快速度接收到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杰出科学家的真实声音,这种体验对公众接受科学非常有用。”

2016年5月4日,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推出科学公众号“科学大院”。该公众号上线不到一年,就深受科学共同体成员及科学爱好者欢迎。对于被称为科研“国家队”的中科院人来说,“科学大院”显然是个非常亲切的叫法。大家习惯在后面加一个“儿”话音,使其更加生动且充满感情。

谈及受欢迎文章的主题,“科学大院”徐总编回答,就“科学大院”目前经验来看,三类文章点击量较高:一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二是独家原创的;三是涉及食品类的,“中国人里吃货挺多的”。

就目前“战绩”来看,“科学大院”点击量最高的是针对“天宫二号”的科普文章,阅读量超过两万。针对热点事件进行科学普及,正是“科学大院”成立最初的主要动因之一。“院领导非常重视,强调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前后,中科院应该及时发出自己的科学声音。这个时候传统媒体难以快速反应。‘科学大院’的成立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归根结底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就是做热点科普、应急科普。”徐总编介绍说。

科学公众号“热心肠先生”专注于肠道健康科普,其创始人蓝先生表示,最受欢迎的文章依次是:有趣的科学研究进展、育儿、减肥。“这些确实都是容易传播的题材,互联网受众多。”

他介绍,“热心肠先生”第一篇阅读量突破百万的文章是《79个超强微生物知识,全力助你孕育99分超优宝宝》,微信阅读量将近500万。谈到科学公众号与其他类型公众号最大的不同,多位专家都表示是科普文章本身对于科学性、严谨性的极高要求。

为了保障高水准科普内容,科学公众号的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邀请受过严谨科学训练的作者来执笔写作。“科学大院”依托中科院优势科研资源,“中科院物理所”依托物理专业优势……

在科学网知名博主吴先生看来,科普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科学对错的分界线在里面,“其他公众号设计内容大多谈不上对错,但是科学的东西会有事实上的对错的判断。要把握好这个尺度是很难的,很多时候追求科学上的热点话题和保持严谨性是相互矛盾的”。

对此,郑博士也强调:“科学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科学传播,绝对不能有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声音,主要运行人员必须有科学背景,编辑和运行必须依托科学家团体。”

以“科学大院”为例,除了稿源是由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作者提供之外,在审稿上专门邀请各个领域专家成立了微信群,对原创科普内容进行把关,保证科普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既发挥了科普“国家队”的资源优势,也为目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互联网科普环境做出了表率。

郑博士强调说:“科学公众号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品位。要放低身段接地气、要想方设法努力满足受众需求,但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品位,刻意迎合受众。”

吴先生提出,好的科学公众号犹如一本低门槛的学术期刊。“做得好的都有学术期刊的影子,要么依托学术单位,要么实行科学家主编制,如果抛开学术期刊的骨架,直接去约稿、给钱,不一定能办得好。请科学家来做主编、以科学家的学术声望和人脉约业内专家写稿子,是运营好公众号的办法。”

3.美国有学者研究发现,有效的科学传播(包括聆听受众并与其互动)尤为复杂,研究起来远没有想象的简单。这高度依赖于传播的内容,它与参与对话的受众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该话题周围所围绕的社会和媒体动态(特别是当这些问题或其政策含义有争议时)。但是它也取决于人们感觉并相信什么是正确的,以及科学传播和参与所出现的社会或政治背景。这让如何确保其正确性,并获得可以应用到各个话题和背景的经验与教训颇具难度。

传统上,认为公众科学素养不足的原因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因而“缺失模型”被社会科学家提出来,并且得到了科学传播研究者的采纳,而弥补这种缺失的做法就是为公众提供一系列科学知识,因为其假设只要为公众提供充分的科学知识,他们就会对科学研究更加支持。而实际上,科学素养水平与公民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方面的很多调查对此提供了佐证,比如某些调查显示虽然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很坚决。所以,并不是公众知道的科学知识越多,他们就越支持科学研究。

因此,在传播科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提供科学事实,更应该考虑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如果只是单纯地提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引发逆火效应,适得其反。

省考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标签:

上一篇: 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县级以上笔试冲刺模拟卷(一)

下一篇: 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申论笔试模拟题: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相关文章推荐